当前位置:   健康科普 >

【2023年卫生健康宣传日】世界艾滋病日——凝聚社会力量,合力共抗艾滋

发布时间:2023-12-01      阅读:0      作者:宣传科

  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“世界艾滋病日”,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为“凝聚社会力量,合力共抗艾滋”。旨在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,全社会要共同参与,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,目标一致,共同抗击艾滋病,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。

  —01—什么是艾滋病

  艾滋病,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(AIDS),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艾滋病病毒,HIV)而引起的。

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。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,大量破坏该细胞,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。

因此,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,并可发生恶性肿瘤,病死率较高。目前我国艾滋病年报告死亡人数居传染病首位。

迄今,尚无可以根治艾滋病的药物,也缺乏有效预防感染艾滋病的疫苗。一旦感染艾滋病,需要终身规律服药,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健康损害,对学习、就业和家庭等方面带来较大影响。

  —02—艾滋病的临床症状

  急性期

 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~4周,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,以发热最为常见。

  无症状期

  持续时间一般为6~8年,在此期间,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,但不易引起重视。

  艾滋病期

  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:腹泻,大便次数多余3次/天;体重下降,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%以上;盗汗,神经精神症状,记忆力减退、头痛、精神淡漠,性格改变、癫痫及痴呆等。

  —03—艾滋病传播途径

  性传播

  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交(经阴道或肛门)或口交。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。性伴侣越多,感染艾滋病的机会越大。

  血液传播

  输入受到感染的血液。合用受到污染的针头、针管或其他锐器。

  母婴传播传播

 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怀孕、生孩子过程和喂奶也可能会把艾滋病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。

  艾滋病可防可控不可怕。面对艾滋病,人类坚持向科学要答案、要方法。在掌握了更多科学知识和防治规律后,研究人员达成共识:艾滋病可防可控。让我们携起手来,共同努力,关爱生命,行动起来,远离艾滋。

Copyright © 德保县人民医院. All Rights Reserved
工信部备案号:桂ICP备19010871号-1

桂公网安备45102402000003号